|
酷热来袭,谨防“心理中暑”!酷热来袭,谨防“心理中暑”!标题 请输入标 盛夏酷暑,热浪来袭,人们常常莫名其妙地情绪烦躁、多变,爱发脾气、心情低落。小心!你可能“心理中暑”了。 何谓“心理中暑”? 所谓“心理中暑”,又称“心理暑热症”,指的是在夏季莫名其妙地出现情绪和行为异常,如情绪烦躁、爱发脾气、心情低落,容易骂人等。这种情况通常在清晨会好一些,但下午和晚上却变得比较糟。心理学家和医学家认为,人的情绪与气候有密切关系。当气温超过35℃、日照超过12小时,气候变化对人的情绪明显会造成影响,导致情绪和认知行为的紊乱。 除了气温变化以外,“心理中暑”还与人的睡眠时间和饮食不足有关。高温天气,人食欲普遍下降,加上睡眠质量差和出汗,会影响体内电解质代谢,从而影响大脑神经活动,让人情绪和行为出现异常。 “心理中暑”症状 “心理中暑”的人主要表现为三点: 一是情绪烦躁,常会因微不足道的小事,与家人或同事闹意见,而自己则觉得内心燥热,头脑糊涂,不能安下心来思考问题,经常丢三落四忘掉事情; 什么情况下更容易“心理中暑”? 1、闷在室内,人更容易烦躁 “心理中暑”这个名词是相对于身体中暑来讲的。夏天天气炎热,容易睡眠不好,从而导致人的情绪不好。而且,随着天气越来越热,太阳照晒,很多人不太愿意出去锻炼,也不太愿意出去活动,甚至连家门都不怎么出,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大大减少。 这种长期闷在室内的人更容易“心理中暑”。特别对于上班族来说,长期呆在室内,特别容易出现情绪不好,心情低落等现象。
正常人中,约有16%的人在夏季会出现“心理中暑”症状,尤其当气温超过35℃、日照超过12小时、湿度高于80%时,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强,生理中暑和“心理中暑”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。这时,人容易情绪失控,人与人之间容易发生摩擦或争执。 如何应对“心理中暑”呢? (1)充足睡眠。合理安排休息时间,保证足够睡眠以保持充沛体能。 (2)科学合理的饮食。在饮食上要尽量多吃清淡的食品,多吃水果,少吃急性食物。夏季体能消耗增加,应适当增加营养,切忌节食。为避免电解质代谢紊乱,在出汗多时要适当补充盐,以菜汤、果汁补充为佳。 (3)做好防晒措施。室外活动要避免阳光直射头部,避免皮肤直接吸收辐射热,带好帽子、衣着宽松。不要在烈日下活在封闭的房间呆太久。居室要注意通风,通风可以迅速散去人体周围的热气及减少空气污染,使人产生 “凉快”感。 (4)合理饮水。每日饮水3升至6升,以含氯化钠0.3%-0.5%为宜。饭前饭后以及大运动量前后避免大量饮水。 (5)适量体育运动,尽量保持平静、乐观、豁达的心态。 (6)遵守循环心理学的原理,室内多用冷色系,如乳白、淡蓝、浅绿等颜色,少用红色系,也会起到热中求静的心理作用。 (7)多做自我心理调节,心烦意乱的时侯听听舒缓轻松的音乐,或做些想象放松训练,静坐在那里,闭上眼睛想想森林、蓝天、大海等令人凉爽的情景,有助于降低“心理热度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