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「偏见」,基本有几种特质:
第一种偏见的特质:「无实证的揣测」,又可称为「预先判断」(prejudice)。指一个人在欠缺实证、调查,掌握充分论据之前,就「预先」做出自己的喜好、倾向或看法。
e.g. 女生的数学能力没有男生好。
第二种偏见的特质:「渲染主观看法」,又可称为「认知偏误」(cognitive bias)。通过极为单薄的经验,或者不具有足够代表性的事实,就做出对群体以偏概全的解释。
e.g. 美国人比英国人没文化。
第三种偏见的特质:「选择性接受」,又可称为「确认偏误」(confirmation bias)。当我们有了一个看法,即使我们知道自己的看法过于片面,仍选择性的接受对我们有利的解释,而忽略、排除那些反对我们的证据,甚至反对者。
e.g.民主制度一定比较好(但明明也有关于民主制度不好的观点)。
简言之,偏见是一种极为主观,缺乏客观实证的个人见解,并且将这种见解扩大解释为普遍事实,做为价值衡量的标准。
小的偏见无伤大雅,譬如一个人认为打牌就是要穿红色等刻板意象。
但有的偏见却可能造成对群体的危害,譬如种族、性别等歧视。
关于偏见的研究很有趣,因为往往会发现有些偏见不知何时,竟然成为多数人奉为圭臬的真理。
好比在一般人的观念里,偏见和认知能力(Cognitive Ability)的关系成反比,亦即「认知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有偏见。」
然而,心理学家布兰特(Mark J. Brandt)和克劳福德(Jarret T. Crawford)对5914位美国民众进行实验,发现无论认知能力高低,凡人皆有偏见。
差异在于偏见的倾向不同,高认知能力的人,他们的偏见更多是对社会有影响的人,譬如他们反对种族主义者,反对操纵经济的华尔街掮客。
低认知能力者的偏见,则多是族群之间的偏见,更多的偏见在于区分你我。对于和自己处于同一族群的对象给予正面的偏见,对于和自己异类的群体给予负面的偏见。
此外,高认知能力的人,更倾向于强调个人意志的重要性,也就是相信「每个人都有选择」。譬如对于贫穷的议题,更相信一个人的贫穷是「咎由自取」的结果,而忽略了某些人在环境中的身不由己。
好比对于贫富差距,可能容易忽略家庭社经地位对教育的影响,乃至于对一个人社会生存的影响。但早在2000年,美国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就指出,社经地位对一个人受教的结果影响最大。
贫穷的环境可能会促使某些原本有能力读大学的人,因为环境的多重干扰(没有钱、身边缺少热衷学习的伙伴,生在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……)而失去进入大学的机会。
然而,这种区分群体的认知活动,实则是一种人的天性。
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说,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(Paul Bloom),通过对婴儿的研究,发现人们从小就懂得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,辨别好坏,区分你我。
生存需要建立基本的认知经验,譬如我们更喜欢照顾我们的人,讨厌经常忽视我们的人,从中建立信赖关系。正是通过这些经验展开更高层的认知,以及更广而复杂的社交活动。
社会心理学家泰弗尔(Henri Tajfel)曾经做过一个实验,他将一群人分为两组,并欺骗他们是按照实验的特性区分,但实际上是随机分组。接着泰弗尔给这群人一笔钱。结果发现他们分配这些钱的时候,受试者会将比较多的钱,分配给和自己属于相同归类的人。
泰弗尔的实验说明人天生就有「社会分类」(social categorization)的倾向,即使原因非常没有道理,只要人们划分出一条群体界线,人们还是会不由自主的去加强对内的团结,以及对其他团体的抗拒。
这种画界,在于人本身需要在不同的团体中寻求安全感,如心理学家谢里夫(Muzafer Sherif)所说的「从众效应」(又称「羊群效应」)。安全感的建立,关系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彼此认同、信赖与情感交流。适当的操作,能够增进国民的爱国心,对社会反而有正面帮助。
因此偏见无所不在,唯独当偏见走向极端,进而对不可侵犯的人权给予打击,以及身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,才是我们需要提防的对象。
化解偏见,大体来说有以下几条径路:
1. 诉诸情感
布鲁教授通过美国人对黑人的解放,以至于黑人从白人的奴隶,到欧巴马当上总统为例。通过人与人之间出于真挚情感的交流,打动彼此。
思想家桑塔格(Susan Sontag)就曾说过这样的例子,譬如面对战争,当我们的情感变得麻木,我们会对战争的血腥与残忍失去同情。
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死亡,有的人会对从小养到大的宠物掉泪,但不见得会对地球另一端被屠杀的难民难过。
2. 对立面思考
心理学家洛德(Charles Lord)研究发现,要让两群立场对立的人,互相改变立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。即使给予客观证据,双方仍然会选择性的接受当中对自己有利的部份,进而更加强化原本的立场。
然而,当洛德等研究者让立场对立的群体,不要求他们从公正客观的角度思考,而只是专注于思考本身,思考每一项和自己立场相反的结论,以及相反论点的可能性。
尽管这无法让人轻易放下偏见,但至少能弱化原先坚定不移的观点,提高对不同观点的开放性,以及对其他群体的接纳程度。
3. 创造合作情境
谢里夫(Muzafer Sherif)曾经做过一个实验,在一个夏令营,通过刻意操纵,挑起孩子们分为两个竞争群体,彼此互相敌视、攻讦。接着通过一系列让他们必须共同合作,方能完成的课题。
于合作过程中,两个群体之间的敌意散去,日趋和谐。
现今社会,网络信息爆炸,有些人通过各种难以检证的信息,去创造某些不和谐,好实现个人的利益。譬如过份打造一个组织的良好形象,或者过份渲染一个人的负面形象。
偏见存在从众效应,这可能使人们因为偏见,成为霸凌弱者的共犯。
尽管如此,偏见是一个存在的事实,我们建构自己的世界观,这本身就是形成偏见的过程。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,偏见的存在使得人们更容易组成群体。
就像「治病」的药物,如果使用的方法不对,也能成为「致病」的药物。偏见需要通过同情心、同理心与理性开创的合作空间,才有避免伤人的可能。